“溯古,中华民族一向注重社稷为重,‘社’即土神、‘稷’即谷神,二者皆是农耕时代的重要根基;探今,全面贯彻乡村的现代化建设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。乡村作为农耕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主要场域,是一个综合人、空间、时间、功能等的复杂巨系统。”12月13日,川美讲堂第三季第十二讲上线。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、教授杨吟兵以《以美赋能·乡村蝶变——从乡村美育看乡村》为题,结合南川鸣玉镇向家沟“稻香渔歌”等乡村振兴设计项目,分享了对乡村美育的前沿观察。
▲川美讲堂现场。受访者供图
讲座中,杨吟兵教授从乡村美育的视角切入,梳理了乡村美育的发展历程和现存困境,探讨了乡村美育资源、形态、价值、功效等方面的横向延伸可能。
展开剩余71%在他看来,美育(Asthetische Erziehung)即审美教育,1793年由席勒首次提出,20世纪初被引入中国。伴随教育形式的不断细化,美育被分为学校美育、家庭美育、社会美育三种类型。
而中国乡村美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:
启蒙阶段(1901年-1920年),以王国维、蔡元培、鲁迅、晏阳初等为代表的国内先驱者,将美育被引入国内,并积极倡导教育的全面性以及美育的重要性。
实验阶段(1921年-1956年),各地以教育为切入点,展开乡村自救运动,与乡村美育相关的试验点、研讨会、著作等相继涌出。代表性人物有晏阳初、卢作孚等。
探索阶段(1957年-1976年),我国的乡村美育在探索中前行。
发展阶段(1977年-2002年),乡村美育重构了属于中国文化自身的现代性。
繁荣阶段(2003年-至今),在城乡融合发展导向下,社会各界全面介入乡村建设,乡村美育成为新时代“热潮”。
“不过,目前,乡村美育虽然取得不菲成绩,但也存在一些困境。”他说,这些困境包括:乡村人居环境空心化导致美育资源较缺乏、乡村农业发展单一导致美育形态偏传统、乡村地域文化不自信导致美育价值易减弱等。
“我根本没有预见到会有这么大的一个反响。”
第二季度时,伯克希尔哈撒韦已经减持了近一半的苹果股票,而第三季度其又减持了约25%。
▲杨吟兵教授在川美讲堂精彩分享观点。受访者供图
因此,推动乡村美育发展,需要以“艺术赋能乡村振兴”为导向,紧抓共生产业、农耕文化、生态旅游“三位一体”发展格局,通过以艺美景、以艺兴农、以艺振文、以艺创旅四大设计策略,在文化产业赋能、农耕文明传承、生态与农文旅协同并进等方向的发展。
具体路径包括,以美兴农——聚焦产业振兴,打造新农业美景。如,南川区鸣玉镇“稻香渔歌”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项目就是例证。
该项目构建了鱼稻共生产业、传统农耕文化、乡村生态旅游“三位一体”的发展格局,聚力打造了融合“一地两点”为核心的“稻香渔歌”田园综合体,通过发展生态农业、打造绿色品牌、促进文化旅游,既实现了一、二、三产业深度融合,又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。
此外,还包括:以美创景——展现乡土乡景,创造美育空间;以美融旅——发展乡村生态旅游,全面助推乡村振兴;以美振文——尊重地域特色,重拾乡村文化等。
为此,在讲座中,杨吟兵教授提出了乡村美育的策略建议:乡景为媒,美化乡村风貌,培养健全人格;乡产为本,通过艺术养心、美育益智,使自由的审美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乡村产业创新、提升乡村发展活力;乡文为魂,唤醒乡土记忆,增强文化自信,让乡村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;乡兴为要,紧跟发展需求,积极筹备乡村生态旅游、联络城乡建设人才与资源、拓展线上线下农产服务,促进高效振兴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期讲座是川美讲堂第三季的最后一讲和“收官之作”。目前股票配资哪个最可靠,川美讲堂第四季已在筹备之中,将聚集“城市营建”,以艺术赋能城市更新和发展,敬请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