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历史的长河中,某些人物因其卓越的贡献或非凡的才华而被永远铭记。特型演员古月,便是以其出色地诠释毛主席这一形象,深深刻画在人们的心中。2005年夏天,这位与伟大领袖毛主席神似的艺术家因急性心肌梗死倒下,躺在病床上艰难地吐出“我不行了”这句话,不仅意味着他个人生命的终结证券配资工具,也让无数影迷以及怀念毛主席的人们感到深深的痛惜。
古月的故事起源于1939年湖北。那个年代,战火纷飞,日军的铁蹄摧毁了无数家庭,古月也未能幸免。失去了双亲的他,在艰难的生活中,最终进入了桂林的一家孤儿院避难。在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遍大江南北后,桂林在解放的潮流中焕发新生。而对于古月而言,解放军不仅是国家的守护者,更是他生命中的光明,为他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方向。
偶然的一次机会,古月加入了部队的文工团,部队成了他的第二个家,这也为他日后成为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埋下了伏笔。1970年代初,一幅描绘毛主席赴安源的油画在全国广泛流传,毛主席的形象深入人心。在一次偶然的火车旅行中,古月因与画中人物相似而被乘客注意到,这一事件标志着他与毛主席缘分的开始,也为他的演艺生涯奏响了序曲。然而,真正让他走上特型演员之路的,是1978年文化部与解放军总政治部的一纸通知,宣布全国选拔能塑造革命领袖形象的演员。古月的名字和照片从昆明军区被送往北京,经过层层筛选,最终引起了叶剑英元帅的注意。叶帅的一圈点,既是对古月外形的认可,也表明他能肩负起再现毛主席风采的重任。1980年,古月踏入了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门,命运与毛主席这个角色开始紧密相连。这既是荣耀,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。
展开剩余49%古月深知,仅凭外貌相似不足以诠释好毛主席的形象。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研读毛主席的著作,访谈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,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模仿毛主席的言行举止,力求做到形神兼备。他的努力没有白费,从《西安事变》中的首次亮相,到《四渡赤水》、《彭大将军》、《开国大典》等影片中的精彩演绎,他塑造的毛主席形象成为经典,令人难以忘怀。
发布于:山东省